1.紅模鑄造工藝歷史
佛山在歷史上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,鑄造、陶瓷、紡織、成藥、工藝美術五大行業鼎盛南國。在歷史上,鑄造業是佛山的頂梁柱,明清時期“佛山之冶遍天下”“一業功成而百業興”,佛山被譽為“南國鐵都”。而紅模鑄造是佛山傳統的鑄造工藝,幾百年來,佛山的鐵鍋就是憑借這種傳統技藝享譽海內外。19世紀的英國工業界將紅模鑄造的鐵鍋視為工業奇跡,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紅模鑄造工序圖被作為重要的工藝史料的研究。
紅模鑄造又叫薄殼泥模鑄造,俗稱“紅?!?,因其鑄型系用紅山泥為主,色橙紅,又要在爐里燒紅后成型的緣故。嚴格來說,紅模鑄造只是泥模鑄造的一種,它用一模一鑄,是一種精密鑄造法,最小鑄件只有7克且表面光澤度高。據清初《廣東新語》記載,“故凡佛山之鑊貴,堅也。石灣之鑊賤,脆也。鬻于江楚間,人能辨之。以其薄而光滑,消煉既精,工法又成熟。” 紅模鑄造工藝已有500多年歷史,為佛山獨有極其珍貴。
至上世紀六十年代,紅模鑄造在廣東民間仍有流傳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國內鑄造企業開始引入國外現代化鑄造生產線,生產效率更高、翻砂循環使用等特點,使其逐漸取代了紅模鑄造的傳統工藝,紅模鑄造就此斷流。
龐耀勇的父親龐福,六十年代末與師傅學習鑄造,紅模鑄造仍是主要學習的鑄造技藝。時代變遷、技術進步、工廠轉型,紅模鑄造也逐漸成為老一代匠人心中的記憶。近年來,龐耀勇多次到國外交流學習,對歐美、日本等發達國家鑄造技術深入研究,發現很多精美、經典的鑄造產品,其工藝原型是廣東佛山的紅模鑄造;龐耀勇下定決心要恢復紅模鑄造這一傳統技藝。
2.傳承脈絡
傳承譜系:師傅梁泰和 → 龐福 → 龐耀勇
60年代初龐福進入佛山鑄造行業,拜梁泰和為師
1965師傅梁泰和把紅模鑄造工藝傳授給龐福
1988年龐耀勇進入鑄造廠和父親龐福開始學習鑄造
1994年龐福把紅模鑄造工藝正式傳授給兒子龐耀勇
2017年龐耀勇開始恢復傳統紅模鑄造工藝
3.紅模鑄造工藝流程
1) 挑選鐵料:精選優質灰口鐵。
2) 模泥加工:選泥,晾泥,舂泥,篩泥,拌泥,踩泥。
將篩過的泥、谷糠按照一定比例攪拌均勻。泥模燒紅時,谷糠會碳化,增加泥模的透氣性,提高成品率。
3) 制造上、下模坯:泥模分為上模和下模,運用特制工具制作模坯,模坯制作流程為泥模造型,晾模,刮泥模,烘模,修模,晾干。將晾干的泥模入爐,在50-70度低溫下烘干,大約烘6-8小時。
4) 模坯上色:烘干的上下模冷卻后進行整修,同時要刷一層含有特定礦物質的深色泥漿,使澆鑄的鐵鍋表面光滑。
5) 探模、合模:根據模坯邊緣定位線將上下模拼合且空間均勻,同時在連接處抹上泥漿,確保模子達到澆鑄的要求。
6) 落模、燒紅模:將泥模放入爐內,蓋上爐蓋,然后將泥模加熱,泥模經過炭火燒后變成紅色。
7) 出紅模:將模坯燒至變紅色,斷火取出模子。
8) 落鐵水:通過注入口把熔化的鐵漿注入模子。
9) 去模:把冷卻下來的紅模敲碎,取出鐵鍋。
10) 燒鍋耳、打磨。傳統技法燒鍋耳,對鑄造出的鐵鍋進行打磨,鍋體更加完美。